本篇文章1296字,读完约3分钟

进入宝鸡太白县布达佩斯镇的梁家山食用菌大棚,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栽培棚,一串黑木耳代料菌棒,耳芽像黑珍珠一样明亮透明,正要破袋而出。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太白县阿布扎比镇梁家山村山珍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木耳、香菇增长喜人。

吃苦耐劳,带领群众致富

7月17日,山珍种植基地负责人刘纪东将早晨摘下的香菇放入笼子,看到记者来了,他笑着放下手中的农活,介绍了自己的致富经。

梁家山村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村民不得不依靠以前传下来的物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者维持生活。 年,镇村干部外出取经,充分论证了村域现状和自然气候,依托优越的自然固有资源,迅速发展食用菌栽培主导产业,建设食用菌大棚20家,年实施了替代材料采购项目。

“当时,由于建造了小屋,很多村民很担心,展望无法进行。 ”。 年下半年,梁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刘纪东亲自邀请,带领广大群众迅速发展村集体经济,从村班退出合作社。 “工厂建成了,我们只有好好运营,大家安心一起干,才能早日致富。 ”。 刘纪东说。

去年冬天,太白县气温最低的时候,刘纪东带着村民日夜匆匆忙忙地焊接香菇大棚,在一个架子上焊了一万多个焊点,他自己亲了一下。 “作为合作社的总负责人,基地从头到脚什么都不用担心,买锯子、找技术人员、找销路、办各种各样的手续,有时为了生产3头6只胳膊”,刘纪东花了大白天的时间。

大胆地开拓财富之路

刘纪东摸索前进,从菌棒堆积式培养到吊袋式培养,从模仿的尝试,一步步摸索学习,技术逐渐成熟。 在50平方米的恒温室中只能培养5000袋黑木耳菌种,但现在用吊袋式管理,可以培养生产4万袋以上的菌种。 不仅产量倍增,而且菌棒受热均匀,菌丝生长迅速,生产周期缩短,不繁殖堆积在地上的病媒生物细菌,成活率从80%提高到现在的96%左右。

刘纪东在实践中积累了智慧和经验,革新了栽培方法,他大胆尝试将吊袋式管理培养菌种宣传为黑木耳栽培,在日光隧道中竖起镀锌方管的钢架,将原栽培黑木耳从吊袋式栽培,将生产栽培菌棒从原3000袋提高到1.6万袋。 “木耳菌丝很弱,很多人都是第一年做的,但都失败了。 我没想到我这个木耳长得很好。 ”刘纪东说。

今年香菇产量最高的一天,刘纪东摘了3000斤新鲜香菇。 之后,干燥木耳卖了近1000斤,木耳菌棒卖了7万根。 他的妻子还通过微商开辟了干果等山货礼盒的销路。 半年来,基地收入超过100万元。

基地的建设,不仅满足了村内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者的诉求,帮助贫困者稳定增收,也满足了全镇食用菌产业种源的诉求,凤翔等附近县区的种植户也来刘纪东购买了菌棒。 这改变了他以前依赖购买他人菌棒的历史,形成了育种、栽培、销售为一体的“三产”融合态势,推动了产业脱贫的步伐,赋予了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下半年,我计划扩大种植规模,重建10个塑料大棚,扩大蘑菇、蘑菇等品种。 并且根据大众居住集中、富余劳动力的充分优势,指导贫困者工作,同时学习技术,掌握一技之长。 最终,改变“看不见小事,做不成大事”的落后思想,激发内生动力,依靠劳动创造财富。 ”。 刘纪东笑着说。 (宝鸡信息网记者张超) [/s2/]

:王莹

标题:“小木耳扩宽致富路 宝鸡太白特色农产品畅销省内外”

地址:http://www.bjyccs.com.cn/news/1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