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5字,读完约4分钟

6月的西府农村,骄阳似火。

中午是农夫烧火做饭的时间。 街道寂静无声,几只麻雀在地上蹦蹦跳跳地找食物。

宝鸡眉县金渠镇宁渠村的村民王满良出了院门,习性又走到屋子后面,从堆得整整齐齐的柴火堆里拿出柴火。 刚一转身,小王就不由得笑了:“人老了没记忆先老,拿它干什么?” 这样说着,小王把柴火放回去,回到院子的厨房,小心翼翼地拧开天然气灶,烧锅做饭。

45岁的王满良家有4人,夫妇带着两个孩子。 金渠町以前就有栽培猕猴桃的传说,王满良从2009年开始栽培7亩猕猴桃。 但是,由于技术匮乏,没有销路,每年开采等待小贩上门领取,一亩地也能卖300元。 年,王满良加入村果业合作社,将7亩猕猴桃托管在合作社管理。 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农资配送、水果销售,王先生只种植,一年后,亩均收入达到一万多。 年,王满良退出了贫困者的序列,房子也变成了两层楼,专门用来储藏猕猴桃。 去年10月,村上通了天然气,小王不用再烧柴了。

“过去我们把猕猴桃树枝砍下来当柴火。 现在通着天然气。 房子后面堆的柴火不能用。 ”。 王满良笑着说:“我打算两天后把哪根树枝拉到地里,把田地粉碎,还给田地。”

宁渠村全村有1080户4150人,6900亩耕地中种植着6500亩猕猴桃。 过去栽培的猕猴桃质量不高,销售不顺畅。 年,在城镇桥梁下,村上和眉县最大的果业企业金桥果业合作,使用土地管理模式,托管170多户450亩土地做前期示范,其中包括王满良家7亩土地。

村党支部书记刘军仓说:“托管后,首先质量提高,其次售价提高,一斤能多卖两三分钱,农民真的受益匪浅。”

金桥果业在金渠镇宁渠、河底、教坊等村建设托管模式基地,共托管4500亩,收购村民的猕猴桃比市场价贵0.2元。 金桥果业总经理任建设说:“猕猴桃栽培对技术要求高、有技术产量高、质量好。 我们定期开展科技、理论现场培训,培训一些土专家、田秀才,让他们回去后教别人,逐渐提高质量。 ”。

和王满良一样,河底村二班的71岁的张喜成老人过去也是穷人家。 张老人的老伴比他小一岁,老夫妇带着脑瘫的小儿子生活,生活很艰苦。 镇上给张喜成老人在“百里画廊、千亩荷塘”景区安排了保洁公益岗,打扫了326国道和堤坝路的部分卫生。 老人自己种植了3亩以上的猕猴桃,精心管理,一亩年均收入达到1万元。

“经常哩”张喜成老人虽然年过70,但嗓门很大,勤劳热心,做完一天的工作,还喜欢吼几声秦腔解乏,是村里有名的热闹人物。 “多亏政府看到了我们,给我们讲了技术和包的销路。 看看树上挂着的猕猴桃。 每一个都是我们致富的金果。 ”。

据悉,金渠镇全镇5.4万亩耕地中,猕猴桃种植面积占93%。 水果年产量13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1.5亿元。

“我们眉县猕猴桃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是全城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 ”金渠镇党委书记温文乐说。 镇上定期邀请西农大专家教授和乡土人才进行产业科技培训,采用田间现场教育、地头理论讲座等方法,提高猕猴桃的质量。 总结宁渠村、田家寨村的土地管理经验,积极宣传“党支部+合作社+贫困家庭”产业的脱贫模式。 另外,在宁渠村、枣林村、金渠村建设大型冷库群,建设水果分拣包装厂、电商平台,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确保贫困家庭产业收入稳定,稳步脱贫致富。

谈话间,王满良已经做好午饭,一杯接一杯地上了桌。 刚从几盘地里摘下的季节炒菜有红色有白色的,桌子中间有一股红油火辣辣的味道。 主食当然是正宗西府农家的遮羞面,面白清淡,浮油带酸香味。

记者有趣地问王满良:“小王,卖金蛋赚钱,生活好了,为什么舍不得多吃肉?”

小王笑着回答说:“粗茶淡饭,农家的土菜只有吃了才舒服。” (陕西日报)

:陈云哲

标题:“宝鸡眉县:猕猴桃是农民致富的“金果果””

地址:http://www.bjyccs.com.cn/news/1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