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9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知道,张载对关中讲学立说,吸引了很多士子来学习。 当时,“关学之盛,不放下洛学”(全祖望语)。 张载去世后,弟子一部分留在关中,另一部分例如“蓝田三吕”——吕大忠、吕大钧和吕大临,还有苏昞、范育等人来到洛阳向程颢、程颐兄弟求学。 这种事在当时并不奇怪,也并没有背叛教师之门。 由于当时还没有后世的门户观念,而且张载和二程相处一辈子,曾多次一起讨论学问,双方都在谈“道学”。 这也很自然,因为张载去世后,其弟子进入二程门下学习。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南宋初,张载的弟子相继去世,关中传张载之学的人消失了,金人入侵,北方发生战乱,曾经兴盛的关学逐渐消失。 金朝和元朝统治时期,关中也出现了干县杨奎、高陵杨恭懿、西安萧维斗、同恕等知名学者,但总结起来,理学之风并不十分盛行。 但是到了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关中名儒辈出,讲学之风流行,也影响了全国。 于是,在晚明万历时期,长安学者冯从吾编纂了《关学篇》一书,记述了北宋张至万历初年蓝田王之士所载的学行,见证了数百年关中理学迅速发展和发展的历史。 清朝时,户县王心敬、朝邑(大荔属)李元春和三原贺瑞麟又续编《关学篇》,民国时期张骥又写《关学宗传》,收录的关中学者直到清末民初。 但是,这样就产生了明清时学者所说的“关学”和张载创立的关学有什么关系的重要问题。 南宋初年张载之学已无传人,《关学篇》之名从何而来? 当然,这可以举例证明,对古人来说,没有什么困惑。

“何为“关学””

南宋孝宗时,一个叫刘荫的人在他的着作《明本释》中写了张载,张载说:“关中倡导道学,世人称为关学。 书中记载吕大临、苏昞、范育的,都是其门人”。 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关学”记载。 冯从吾在《关学篇》中说“题为《关学篇》,是为了了解吾关中理学的大概云而说的。 ”。 冯从吾的挚友凤翔的张舜典在《关学篇》的后序中也是《关学》的篇,少墟冯武士御为吾乡的理学作。 ……所以不是一个人,不载文言,不载气节,不载隐居,只载理学诸先生一个人。 ”。 从前后比较来看,刘荀所说的“关学”只指张载及其弟子之学,也就是张载创立的关学学派,南宋末期开始流行的“濂洛关铉”的“关”指张载之学,明代冯从吾和张舜典所说的“关学”指关中(即

“何为“关学””

但是,现代学者对“关学”的理解非常多,概括起来,可以大致分为四种观点。

一个是关学只指张载及其弟子的学,认为关学是学派。 二是认为关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关学是北宋至清代的关中理学,狭义关学是指张载创立的关学学派,三是关学是张载创立的、一直在关中流传的“与张载学脉相承的关中理学”。 四是认为不存在统一、比较有效的“关学”概念,基于关中理学历史上不统一时期的“差异”,只能将其称为“北宋关学”、“明代关学”、“清代关学”。

那么,“关学”是什么? 什么是“关学”? 对此,我们通过《关学编》和《关学续编》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原明清时期的关学者其思想学说并不直接来自张载,而是以朱子学为宗、阳明学为宗、会通两者融合,但多为张载重视经学、礼教 因此,以《关学篇》和《关学续集》为基础,吸取现代学者的看法,认为“关学”是张载在关中创立的、宋元明清时期在关中流传的与张载学脉传承和精神相联系的关中理学。 “理学”和“关中”是其两个基本内涵,前者证明了关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关中之学”或“关中学术”。 后者反映了关学的地域特征。

当然,历史上的“关中”概念和我们今天说的“关中”不一样。 因此,“关中理学”就其首要范围而言,不仅包括陕西关中地区,至少还包括今天甘肃的天水、兰州、陕南、陕北一点。 这是从《关学篇》和《关学篇》中收录的关学的后续。 因此,我们在研究关学时,不应忽视这些地区关学者的理解和研究。 (宝鸡日报)

:陈云哲

标题:“何为“关学””

地址:http://www.bjyccs.com.cn/news/1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