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5字,读完约3分钟

“清明时节下雨,路上行人欲断魂”、“素衣风尘不叹,犹能清明回家”的诗句,世世代代岁岁清明,人们无言奔走,沉重追忆亲人,缅怀前辈的镜头。

《说文解字》中有云:“好好侍奉父母的,即使从老省得到孩子,从孩子得到老人”。 西周时期,青铜器上镌刻的铭文中已有“孝”字。 最初的“孝”字的形状从老省“耂”开始,表示老年人。 孩子,你老了。 每个字看起来都是孩子支撑着老龙钟老人,所以伺候老人是孝敬父母的本义。

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青铜器之乡。 不断出土的重器宝物、不断出现的盛世吉金,向世人揭示了两千多年前周人的礼仪世界。 与商人单纯崇拜鬼神不同,周人以道德和礼仪作为维护民众血缘政治的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青铜器铭文中出现“孝”字的器物达百余件。 今天,我们以两三器为例,介绍如下,以娱网友。

弓伯鼎甲

西周中期前段器,1974年12月在宝鸡市渭滨区茹家庄2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器通高15.5厘米,口径13.5厘米,腹深9厘米,重1.8公斤。 鼎正圆形,两旁的耳朵高高耸立。 器盖有三个矩形的门棱,也可以翻过来盛食物。 盖面和器体都装饰着龙纹,简洁光滑。 鼎和内壁铸有铭文24字。 “龟(井)姬归、祖考变公宗室、孝祀孝祭、弓鱼伯作龟用鼎簋”。 铭文中说,弓鱼伯专门为自己妻子做的祭器,是妻子缅怀老家祖先用的。

旅仲簋

西周晚期器,1975年2月在宝鸡市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1号藏、现藏岐山县博物馆出土。 器通高17.1厘米,口径19.6厘米,腹深11.3厘米,重4.08公斤。 口、鼓腹、长舌兽首耳,下有耳,圈足有三平足,失盖。 脖子和脚上装饰着重环纹,腹部装饰着瓦沟纹。 器底铸有铭文17个字(其中重文2个字)。 “旅中(仲)做豾宝簋,其青年子孙永久用享孝”铭文不长,文案也很了解。 旅伴做这个器物的目的是让子孙永远遵守孝道。

或冬簋

西周器,1975年3月在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西周墓出土,现藏扶风县博物馆。 这个器碑文共有134个字,西周穆王时代6月,淮荣入侵、周王命或冬率司师到机林防淮戎。 经过战斗,周军大获全胜,缴获淮戎各类兵器135件,俘虏100人,救人民114人,周王为此大赏。 在这场巨大的胜利中,或者说冬天本身没有受到任何损害,他把这归功于母亲节庚的灵魂保护。 铭文中写道,冬季要虔诚地感谢母亲,歌颂母亲的功绩,还特意制作美丽的铜器祭奠早晚母亲,子孙也要恪守孝道,万年永记。

除青铜器铭文外,先秦典籍中也有很多关于“孝”的记载。 例如《诗经》中有多次提及。 如《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 孝子孝孙的善行,就是要得到很大的报酬的意思。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则”意味着记住孝道,孝道是生活的标准等。

由此可见,孝的观念在西周时代逐渐成熟,成为古代社会崇尚的重要道德标准。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孝道是中华以前就传入文化的礼冠。 “百善孝为先”,至今,“孝”仍是自古流传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扎根于华夏儿女心中,成为评价道德是非的重要价值尺度。 (宝鸡日报)

:陈云哲

标题:“宝鸡:重器瑰宝中的以前传下来文化”

地址:http://www.bjyccs.com.cn/bjwh/1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