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2字,读完约4分钟

你好! 我们是某银行的合作贷款企业,需要贷款吗? 利息低,次金快,考核条件宽松,类似的销售贷款电话很多人一天能收到几个。

为什么最近贷款电话这么频繁? 真的比银行的贷款利率低吗? 证券日报的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警惕各种低息贷款营销

最近,证券日报记者接到许多声称金融外包企业出售贷款的电话,他们与52家银行合作,声称贷款利率比自己去银行低得多。 自从记者接了这个电话,类似的贷款电话就响个不停。 员工为了招揽顾客,纷纷进行营销轰炸,追逐着你的贷款。

记者与多家金融外包企业的销售人员进行了交流,发现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段只不过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以与银行合作的名义进行贷款推广。 我们要和银行有合作关系,每年向银行缴纳上千万元的保证金,保证客户不还款就没有坏账。 一家金融外包企业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说。

在销售中进行促销活动是一种常见的销售手段,销售者在销售贷款时以低利率、礼品为噱头进行营销。 但是,实际进行融资或融资时有很多猫,也许可以通过各种收款方法获得更高的利益。

上述销售人员对记者说,你自己去银行利率在6%左右,我们处理的在4.85%左右,出钱还太早了。 我们知道不同银行的内部审计尺度,可以节约价值成本,提高申贷通过率。

多次提问发现,除利率外的收款方式是收取手续费、服务费,如果除贷款利率外还有手续费,贷款利率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低。

上述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必须收取1%的人工费,用于人工审查费用、资料费,如征信有逾期、负债等,收取贷款金额的3%作为处理费用。 此外,银行根据个人风险得分情况收取0.038% 0.098%的不同费用。 另外,如果需要证明书的话,另外收取2%的费用,同时表示这些费用都是业务用的。

另一家金融外包企业的员工多次向记者发布消息。 现在有优惠活动。 在此期间,产品的利息为8折,月利0.36%,很低,为年化4.32%。

那么,上述市场营销推广专家的解释是真实的吗? 他们所说的贷款产品真的存在吗? 带着这些疑问,证券日报记者分别打了多家银行的电话要求证明。

一家国有大型信贷经理中银表示,银行不会与这些所谓的金融外包企业合作。 银行通过这些企业的通道方便申请贷款,也没有低息产品。

另一家股份制行的信贷经理表示,一些社会贷款机构可能是诈骗机构冒充银行名义出售贷款,也可能是与银行合作,也可能不是。 这类机构出售的贷款利率很低,但没那么简单。

记者也算账,将贷款产生的各项费用计入价格计算实际贷款价格,如果客户欠20万元,扣除各项费用后真正到手的不到19万元。

市场营销推广专家在销售过程中告诉记者,如果你的征信过期同时有负债,自己去银行的贷款肯定会被拒绝,被拒绝的记录会影响本人在其他银行的贷款。

对此,记者也询问了银行,但多家银行的答复必须根据人的不同,分为具体情况。 个人贷款到期,有负债是正常的,信用卡也是负债,并不意味着银行不能贷款。 银行首先根据客户的整体资质情况进行判定,利用大数据进行客户拆解,并且征信每五年更新一次。 一位信用经理说,我成功地申请了贷款,即使一位顾客有70万元的债务。

个人新闻安全是难点

许多市民对记者说,最近经常收到贷款等机构的电话和新闻,复印件差不多,询问是否需要贷款。

对此,银行有关人士表示,由于多人手机号码的新闻被泄露,市民新闻成为不法分子的计策手段,而且这种泄露途径很多,不堪防御。

首先是因为个人新闻被非法获取。 贷款多也与今年以来的消费贷市场有关,整体表现为资金相对充裕,高质量资产匮乏的情况,因此持牌金融机构和非持牌机构直接联系或获取高质量客户。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际新经济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销售个人新闻已经成为一条大规模的黑色产业链。 国内法律倾向于严厉打击这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以前也进行过一些清理行动,但难以根除。 许多平台和服务公司,如物业管理、旅游领域、物流快递公司都有大量客户的个人新闻,许多公司本身管理不严,法律规定和执行有疏漏,这种非法牟利行为屡禁不止。 他认为,必须受到完善的法律保护,追究数据拥有主体的民事责任,堵塞这些最大的漏洞。

标题:“金融外包企业揽客套路多 警惕各类低息贷款营销”

地址:http://www.bjyccs.com.cn/bjsy/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