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9字,读完约5分钟

骂银行不多造原油的人,现在应该很幸运,否则会很悲惨。 投资者在社会交流平台上直言不讳。

曾经被称为黑金的原油,现在在市场上疯狂抛售,甚至跌到了负油价。 20日,交割的西德州中级原油( wti ) 5月期货收盘价暴跌300%,国际市场抄造原油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另外,3月购买国内银行原油产品的投资者也未能幸免,特别是抄造中行原油的投资者,一天的损失超过30%,部分投资者损失近50%。

据说中国银行的原油宝产品正好在20日晚上自动旋转。 由于结算价格尚未确认,昨天所有投资者的账户被冻结,处于赤字状态。 中行公告称,正在积极联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确认结算价格的比较有效性和相关结算安排,中止wti原油合同当天的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20日晚间中行5月美元的美国原油售价为11.53美元,跌幅为34.80%; 5月份人民币原油合同售价为78.58元,跌幅为36.83%。 如果中行结算价格与20日晚间的价差较大,那么投资者是承担亏损部分还是银行承担将引发市场争论。

另外,国泰君安期货原油研究总监王笑分解呼吁崩盘,如果原油供应过剩,导致仓储空间被挤压,疫情不拐点,不排除06合约,将再次上演同样的故事。 化工风险也在积累,化工品的膨胀库同样有可能引起价格雪崩。

没收了银行账户的原油

没有杠杆的银行账户经常原油暴跌。

投资者陈大丽(化名)向证券时报记者发行的中国银行app原油宝操作页面显示,她上周新开仓的近400手米糠油2005期合同无法自动移动,总损失近50%。

3月中旬,陈大丽密切关注账户原油,当时油价刚刚暴跌至22美元左右的历史低位。 两次试水尝到甜头后,陈大丽在原油宝上的投资额也在增加。

4月13日至15日,她多次抄写人民币米糠油2005合同,一周内累计投入约6万元。 但截至20日22时,陈大丽的这笔投资损失了近一半。

其中,4月20日当天,陈大丽账户操作页面显示的单日亏损幅度达到36.8%。 2点以后,中行原油宝各合同的价格、k线图不变。

此前预定,原油宝美油2005期合同(包括美元、人民币)将于4月21日到期,4月20日22时停止交易,开始转移。

根据中行披露的交易规则,原油合同默认到期转移仓库,新旧合同转移仓库时,投资者根据新旧合同的结算价进行买卖交易。 如果不想移动仓库,可以在到期日前更改到期方法,选择到期轧制差。 也就是说,合同到期时系统可以按结算价格自动平仓,也可以在到期日之前手动平仓。

陈大丽的实际损失幅度可能比操作页面所示的要大。 行4月21日宣布,正在积极联系cme,确认结算价格的比较有效性和相关结算日程。

受此影响,原油宝产品中的米糠油合同中止了1日的交易。

如果按照22点的结算价格,用户的仓储移动、轧钢差平仓的话,客户的损失会少一点,但银行自身受到的风险很大。 如果以22点以后的任一价格结算,投资者承担的损失将更大,但这不符合中行独有的交易规则,容易引起投资者的集体投诉。 一位大交易员表示,投资者在银行创造多账户原油后,银行需要在国际市场平盘,但目前原油价格波动过大,即使是平盘价格,也因未能及时平盘而被动持有的价格风险明显增加,如20日

一位原油投资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此前中行交易规则漏洞带来的课题。 根据既定规则,投资者没有违规行为,不应该承担22点以后结算价格暴跌带来的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行不同,工行、建行、民生等银行提前一周为用户完成了移动。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庆幸工行账户的北美原油能早点自动转移到仓库。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投资者说的。

到烫手山芋帐户原油

对国内投资者来说,直接参与原油投资有几大渠道,第一包括长期原油期货和银行账户原油业务。 如果有外国证券期货账户,也可以直接参与外盘交易。

其中,自年工行首次推出账户原油以来,包括中行、建行、交行、民生等在内的多家银行跟进布局,目前工行和中行业务量最大。 但是,参与这项业务的投资者多为普通散户,只有少数投资者本金超过百万元。

3月初原油暴跌后,投资者的提振气氛高涨。 据说这半个月期货企业很忙,很多市场上跑的岗位都回到柜台协助开户。 因为很多人排队开户,挖原油。 深圳厚石天成基金总经理侯延军说。

工行的财务经理也表示,最近去分行了解账户原油的投资者明显增加,以前基本上一年没来过咨询。

由于开户方便、门槛低、无杠杆,一些投资者也将银行账户原油作为重要的抄底渠道,购买工行账户原油产品后爆炸。

据悉,从3月中旬开始,工行部分人民币账户的原油产品已经无法购买开仓。 4月初,该行所有人民币账户的原油产品因单开仓多而未能成交。

工行app将此解释为达到了总交易额的上限,意味着做很多账户的原油投资者太多了,工行外汇额度达到了上限。

标题:“跟进抄底银行账户原油 已经有投资者“亏惨了””

地址:http://www.bjyccs.com.cn/bjsy/7562.html